查看原文
其他

舆情解读 | “基因编辑婴儿”:一步飞跃还是一部闹剧

田玉心 《107调查》 2022-06-09

作者|田玉心

文编|李苗 唐子晔

事实核查|王鹤霖

事件梳理

注:以下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舆论爆发


11月26日


10:38

美联社发布消息称,中国科学家声称创造出了世界首对基因编辑婴儿。此消息发布后在twitter上引发大量讨论。

[图1] 美联社官方twitter截图,图中时间为美国西部时间

11月26日  


10:48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在Youtube平台通过账号The He Lab连续发布五支视频,称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于几周前在中国健康诞生。


10:51

人民网发布消息,表示世界首对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原帖已经删除)

[图2] 人民网官网截图

13:02

医学知识分享网站“丁香园”通过其官方微博披露了该项目的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审查书。申请书显示,通过该研究伦理审查的机构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申请书上有7人的同意签名和医院公章,申请理由为:“这将是超越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将为无数的重大遗传性疾病治疗带来曙光。”“丁香园”还披露,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是一家私营“莆田系医院”

各方回应:陆续否认、谴责、展开调查

11月26日


16:04

新京报发布报道称,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与医务部主任15时40分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和贺建奎没有进行过合作,正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贺建奎旗下公司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回应: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项目与该公司无关,建议向贺建奎本人及该项目团队了解情况。


17:38

自媒体“知识分子”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百余名科学家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认为该实验不仅技术上存在巨大风险,还挑战了人类世界的伦理。


18:00左右

南方科技大学回应: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学校和生物系对此研究不知情;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此研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校决定立即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

[图3] 中国临床试验申请中心网站上注册文件上的研究实施单位和试验主办单位

20:20

《中国科学报》称获得了尚未上传的、贺建奎本人录制的英文视频,贺在视频中表示:“为了他们(艾滋家庭),我愿意接受指责”,“历史将会证明伦理站在我们这一边。”


22:2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声明,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23:38

深圳科技创新委员会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并未资助过贺建奎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

11月27日


10:01

深圳市医学和伦理专家委员会宣布:“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并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11:14

新京报发布消息称第二届人类国际基因编辑峰会在香港开幕,截至上午九点仍未见贺建奎。


14:36

艾滋病公益组织“白桦林”负责人白桦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曾帮助贺建奎从200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中筛选出50位受试者。此前贺曾向他保证能够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19:21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其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委员会愿意积极配合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呼吁相关调查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


19:29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如果“基因编辑婴儿”确认已出生,是属于被法律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20:00

新京报记者称贺建奎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所属办公室被封,门外的介绍内容已被摘除,并贴上印有“请勿入内,后果自负”和南科大公章的提示条。

聚焦:贺建奎现身峰会

11月28日


12:50

在第二届基因峰会上,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的千人大会堂,称试验数据提前泄露并对此致歉。他宣布两个孩子已健康出生,自己“愿用下半辈子负责”;同时表示还有一位受试者已经怀孕。但他未正面回答两位科学家关于伦理方面的提问,也没有接受之后的公开采访。

11月29日


14:40

自媒体“知识分子”再次发布300余位学者联名信,联名信中称贺建奎的研究“技术上高风险、医学上不必要、充满暗箱操作和巨大伦理争议”,并向贺建奎在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提供的信息进行提问。

 

16:03

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组委会发表声明称贺建奎的试验存在缺陷,进行临床试验是不负责任的

后续处理

11月29日


19:48

新华社报道中提到,针对此事,国家卫健委称正在调查,并将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科技部表示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中国科协称已取消贺建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参评资格。

11月30日


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网站上该试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注册申请书已经被驳回,理由是“不能提供原始数据供审核”。

12月1日


“果壳”“重案组37号(主体为新京报社)”“赛先生”“知中”等媒体此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多篇相关文章陆续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舆情分析


[图4] 截止至12月8日 “基因编辑婴儿”舆情热门主题词

  [图5] 截至12月8日“基因编辑婴儿”舆情情感属性,其中负面舆情约占五成


[图6] “基因编辑婴儿”舆情走势,26日开始急剧攀升,27日到达顶峰,27日后讨论热度下降


[图7] 截至12月8日,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内容微博是最主要的传播平台

(以上来源:清博大数据对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舆情分析结果)


焦点1

     对此事持积极或消极态度?

新京报评论员陈迪11月27日通过新京报《我们视频·陈迪说》栏目发表评论,在评论中称,针对此事件,11月26日一天之内,舆论场经历了“叫好、质疑、再愤怒的反转”。


11月26日上午,人民网聚焦于该研究对中国科学界的意义,用褒奖的声音进行报道,财经网、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由此引发的舆论以正面为主。实际上,早在11月9日,中山大学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团队就公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了解程度偏低,但超六成公众对其研究、开发、运用持积极态度。


26日中午,在人民网发布相关报道约两小时后,丁香网披露该项目的伦理审查单位为一家莆田系医院,随后舆论形势发生反转,整体偏向负面,多聚焦于基因编辑婴儿中的技术与伦理问题。


26日至27日,泛科技主题社交网站果壳网在其微信公众号“果壳”上共发布了3篇有关其技术和伦理风险的科普文章。


11月26日晚,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通过“得到”app发布了《王立铭紧急发声》一文,他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的介入可能会破坏人类基因库的多样性,大家对孩子的外貌与能力的期待逐渐趋同,会使人类变得毫无特色,更重要的是一旦基因编辑运用到“改善”上,将会出现永恒的不平等。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下称“冰点周刊”)于11月27日发布了《在那“美丽新世界”人类有五个品种》一文,援引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一书对此事提出质疑:“生物技术发展至今,足以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从胚胎里就变得完美。但是,技术可行,伦理行吗?”冰点周刊作者认为,基因编辑“不是自由自主的选择,而是技术强加于我们的生活,即使,它能满足我们全部的欲望。”


此外,在马前卒工作室公众号于27日发布的《清华赵南元教授赐稿:露露和娜娜的伦理爆破》一文还体现了另一种声音,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认为该事件是“一枚精神原子弹,把个科学伦理的城墙炸成齑粉,从此科学可以突围了”,即使实验突破了伦理底线,但是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微乎其微,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就舆论发展总体而言,负面声音高于正面声音。

焦点2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程度与风险

人民日报、新京报、果壳网等媒体自11月26日晚间起,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该事件的报道或评论,舆论主要聚焦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其存在的两个风险。

 

其一是脱靶效应,即基因剪刀在编辑时误伤其他基因片段。根据果壳网的文章,使用CRISPR进行编辑的操作本身就有很大风险,脱靶率仍存在争议。

 

在首发于“得到”的《王立铭紧急发声》一文中,王立铭教授详细讲述了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程度与风险。通过修改基因对抗艾滋病并非新思路,此前就已经运用于基因治疗。王立铭强调,脱靶效应难以避免,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遗传疾病风险,总的来说风险大于收益。在赛先生发布的文章《300余位学者联名:十问贺建奎》中,作者对该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质疑,并称:“贺建奎在植入的其中一个胚胎当中其实已经观察到了脱靶效应,这个脱靶位点功能目前并不清楚,但是潜在的巨大风险是难以排除的。”

 

其次是被编辑基因的可遗传性风险。“知识分子” 26日下午发布的百余名科学家的联合声明中,科学家就表达了对此的担忧。王立铭也在其文章中解释道,在之前的基因治疗中,被编辑的是病患的体基因细胞,并不会进入到人体的生殖细胞对下一代造成遗传影响。但是在贺的试验中,两名女婴在胚胎阶段就接受了基因编辑,修改基因会进入全身细胞,从而能够将该人为变异遗传下去。其负面影响也许会在其后代中逐渐表现出来,“其最坏风险是不可控的”。

焦点3

如何对待这对基因编辑婴儿?

针对如何对待这对已经生下来的基因编辑婴儿,微博网友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部分网友担忧两个孩子未来能否健康成长,成长过程中是否会受到歧视;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两个孩子留下会污染人类基因库,言辞中甚至用上“人道毁灭”的字眼,要求将其安乐死。


微博认证为“豆瓣阅读作者”的用户“和菜头”11月27日发起的投票《你会怎么处置一个修改过DNA的孩子?》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万名微博用户中,仅31.4%的网友认为应“任其成长”,55.9%的网友认为其应该受到不同程度的特殊化对待。


[图8] 微博大V“和菜头”发起的《你会怎么处置一个修改过DNA的孩子》投票结果截图


新京报评论员陈迪11月27日在《我们视频·陈迪说》中表示,网络上“人道毁灭”“保护人类基因池”之类的观点极不理智,不仅技术上毫无必要,而且心性上惨无人道。他称,从科学上讲,此次基因编辑没有引入、制造出人类本身不具有的外来遗传物质,虽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大概率只会表现为孩子自身面临的健康风险;虽然具有遗传性,但若足够恶性乃至致命,这种基因也只会在自然选择中逐渐消亡。从心性上来说,对于动辄呼喊“基因纯洁”的“纯血派”,陈迪认为这是比此次事件本身“更大的恐怖”。


网易新闻阵雨Fallin工作室12月2日发布了文章《真的要杀死基因编辑婴儿吗?》,认为“孩子只是在为成人的错误买单”,这两个孩子只不过是具有健康隐患,需要被保护的普通人。


果壳网同天发布的《被编辑过的基因,会污染人类基因库吗?》一文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文章作者指出变异基因并不能像“感冒一样传染”,其对全体人类基因的影响在于该基因本身的优势,变异基因优势越大,越容易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若是毫无优势甚至有害,很快就会被淘汰。该文主笔在最后评论道:“在失序的时代,稚子何辜。”


截至12月8日,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在如何对待婴儿的问题上表态。

焦点4

该事件反映出的伦理监管漏洞

新京报、果壳网、丁香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文章都对该实验伦理审查提出质疑:试验在伦理申请批准前就已经进行很久;试验申请理由是占领技术制高点;伦理审查证明签字疑伪造等。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批准该项目实施的医院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为“莆田系”民营医院,其营业收入在上半年由盈转亏。该项目的伦理委员会(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实施单位与试验主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经费来源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均表示对该研究“不知情”或是否认与该研究有关。11月30日,中国临床试验申请中心显示该注册文件被驳回。


[图9] 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网站截图,其显示“因不能提供原始数据审核,已驳回注册申请HIV免疫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基因编辑婴儿项目出台过程回溯》中总结了中国临床试验项目申请的流程,需满足国家非禁止类技术的基本条件,再经过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提交申请、伦理委员会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备案,最后开始试验。


对于此次事件中存在的监管漏洞,美联社记者Marilynn Marchione在《Chinese researcher claims first gene-edited babies(“基因编辑婴儿”制造者的大梦:我要使它成为典范)》中提到,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基因编辑。

自媒体“一颗土逗”在文章《他的基因编辑技术,为人民币服务》中提到了“伦理监管失效”,称部分伦理委员会在相关规定的执行上相当无力。


澎湃新闻评论《马上评 | 基因编辑婴儿何以能绕过审查和监管?》认为本次事件中的监管漏洞,是由于我国“卫生部门把权力下放,授权各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对人体试验研究进行审核”导致的。


财新网发布评论《诺奖妄想症流行 中国科学之“怪现状”》讨论了中国科学现状,认为该试验体现出了科研圈子及监管机制存在系统性的漏洞,这是“诺奖妄想症”与“媚CNS(CNS即全球三大顶级科学期刊Cell, Nature, Science的首字母缩写)”的表现,严重影响到中国科学的理性布局与发展。

焦点5

项目经费来源与贺建奎的商人身份

在第一财经26日晚发表的报道《贺建奎:科学家?商人?中国的马斯克?》中,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贺建奎目前在8家与基因相关的公司参股或任高管。其中,他是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因合生物”)和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瀚海基因”)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其中因合生物于2017年12月获得澳银资本领头2000万pre-A轮融资,瀚海基因与今年4月宣布完成2.18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21世纪财经报道称,该研究一经发布,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迅速反应,瀚海基因的投资方之一天壕环境直线冲击涨停。


27日新京报在其报道中发布了南科大贺建奎研究室官网上刊载的针对参与试验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据《同意书》披露,项目经费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项目组承担每对夫妇的试验费用28万元,项目目标在于“生产”可以免疫HIV1-型病毒的婴儿。


自媒体“一颗土逗”在其公众号上发布文章《他的基因编辑技术,为人民币服务》。作者表示,基因编辑这块肥沃的、尚未开发的新大陆,或许将在他的商业计划中为贺建奎带来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这也反映了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凡是科技上能够做到的,都应百无禁忌去运用”倾向,以及整个社会过度市场化、功利化的现状。

焦点6

该事件对中国生命科学界国际声誉的影响

美联社26日发布《AP Exclusive: First gene-edited babies claimed in China(美联社独家:第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被宣称在中国诞生)》称许多主流科学家认为该尝试十分危险,甚至谴责该行为是“人体实验”。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回应,根据我国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任何在体外对胚胎进行超过14天的培养乃至科研所用的胚胎植入生殖系统都是违法的,贺建奎严重违反了中国和世界的生命科学界的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冰点周刊于11月27日发布了《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和140位艾滋病研究者都坐不住了》一文。文中提到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共同发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华人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反对。140名海内外华裔艾滋病研究专业人士27日午间发表公开信称,“坚决反对这种无视科学和伦理道德底线的行为,反对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证实的基础上,开展针对人类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饰和编辑研究”。


该事件也对中国年轻学者产生了负面影响。生命伦理学专家翟晓梅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提到,许多正在申请国外生物试验室的年轻学者被拒绝,许多国外实验室陆续表示不再招收中国该领域学生。

结语


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掀起了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波。微信指数显示,“基因编辑”关键词的微信舆论指数于11月27日达到最高值45,766,140,相比近期另一场引起轩然大波的“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基因编辑”指数是关键词“泉港”最高日指数(10,559,557)的四倍多。此外,这场舆论风波还经历了短时间内的舆论导向反转。仅在两小时内,舆论导向便从以正面情绪为主转为以负面情绪为主,首先就该事件发声的国内媒体人民网也在负面舆论发酵后删除了对该事件持正面态度的报道。


[图10] “基因编辑”关键词的微信舆论指数截图


就此次事件中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而言,因事态发展迅速,互联网依旧是发布信息的首要平台。其中,网络新闻媒体和社会化媒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新京报、冰点周刊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端及澎湃新闻、财新网等具备采编权的网络媒体,跟进事件发展,发布相关人员的回应,起着提供第一手资源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新浪科技还对基因编辑峰会进行了网络直播。


社会化媒体在公共传播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化媒体中的机构媒体呈现的内容维度更广、专业度更高,如果壳网、丁香网分别在科技与医学领域发布数篇文章,从基因编辑技术、解读最新数据等多角度展开讨论;而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则主要发布较犀利的评论类文章。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依赖各类专业新闻媒体的第一手资料,专业新闻媒体的报道焦点又离不开社会化媒体引导的舆论方向,表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


国内针对该事件的舆论自11月26日上午起开始爆发,约持续了5天,12月1日舆论已基本平息,当天多家媒体稿件被撤下或删除。我们需持续关注各相关机构将在未来公布的调查进展和结果。


参考文献及报道


[1]《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科技部和卫生部,2003年12月24日

[2]《国内首份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公众认知比较报告出炉》,中国日报网,2018年11月9日

[3]《AP Exclusive: First gene-edited babies claimed in China》,美联社,2018年11月26日

[4]《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民网深圳频道,2018年11月26日

[5]《深圳瀚海基因:基因编辑婴儿项目与公司无关》,证券时报,2018年11月26日

[6]《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没有与贺建奎合作 将调查》新京报,2018年11月26日

[7]《科学家联合声明》,微博“知识分子”,2018年11月26日

[8]《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真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 热点》,果壳网,2018年11月26日

[9]《漩涡舆论中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场疯狂的基因试验》,新京报,2018年11月26日

[10]《关于贺建奎教授对人体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研究的情况声明》,南方科技大学,2018年11月26日

[11]《贺建奎最新回应: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一边》,科学网,2018年11月26日

[12]《关于“基因编辑婴儿”有关报道的回应》,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1月26日

[13]《基因编辑婴儿遭学界业质疑:车上没刹车,你敢去开吗?》,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14]《王立铭紧急发声》,得到,2018年11月26日

[15]《马上评 | 基因编辑婴儿何以能绕过审查和监管?》,澎湃新闻,2018年11月26日

[16]《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贺建奎基因编辑项目有关情况的声明》,“深圳科技创新”公众号,2018年11月26日

[17]《艾滋病公益组织“白桦林”:曾被“吹风”两女婴将出生》,新京报,2018年11月27日

[18]《撕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新媒体发生大放光彩,传统媒体哑语了?》,“刺猬公社”公众号,2018年11月27日

[19]《“基因编辑婴儿”制造者的大梦:我要使它成为典范》,果壳网,2018年11月27日

[20]《答疑:基因编辑婴儿存在的8个科学问题》,“赛先生”公众号,2018年11月27日

[21]《基因编辑婴儿,为何引发科学界集体质疑谴责?》澎湃新闻,2018年11月27日

[22]《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11月27日

[23]《“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经费来自南科大》,新京报,2018年11月27日

[24]《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声明》,中国科学院学部,2018年11月27日

[25]《#首例免疫艾滋基因编辑婴儿# 科技部: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央视新闻,2018年11月27日

[26]《南科大查封贺建奎办公室》,新京报,2018年11月27日

[27]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开幕 贺建奎尚未现身,新京报,2018年11月27日

[28]《陈迪说:#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我们准备好接受新人类了吗?》,新京报《我们视频·陈迪说》,2018年11月27日

[29]《在那“美丽新世界”人类有五个品种》,冰点周刊,2018年11月27日

[30]《清华赵南元教授赐稿:露露和娜娜的伦理爆破》,马前卒工作室,2018年11月27日

[31]《他的基因编辑技术,为人民币服务》“一颗土逗”公众号,2018年11月28日

[32]《基因编辑婴儿项目出台过程回溯》,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28日

[33]《300余位学者联名:十问贺建奎》,“知识分子”,2018年11月29日

[34]《基因峰会发布声明:贺建奎项目存缺陷 不应临床试验》,新京报,2018年11月29日

[35]《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负责人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新华视点,2018年11月29日

[36]《诺奖妄想症流行 中国科学之“怪现状”》,财新网,2018年11月30日

[37]《被编辑过的基因,会污染人类基因库吗?》,果壳网,2018年12月2日

[38]《真的要杀死基因编辑婴儿吗?》,阵雨Fallin工作室,2018年12月2日


美编|何穆函

往 期 精 选


「社会聚焦」纯读经教育体制围城  |  医院挂号难  |  人大东门假学生证  |  催乳行业乱象  |  童星招募骗局  |  中考劝退  |  斗狗产业链  |  互助献血终止后  |  古琴行业乱象  |  打字员兼职骗局「文化观察」戏曲的黄金时代  |  玉雕工艺与精神  |  配音演员  |  国产动画  |  独立纪录片  |  脱口秀  |   瓶内画  |  滑板文化  |  旧诗新青年  |  Live House「特别关注」裸模  |  尘肺病  |  耽美与性少数  |  瓷娃娃  |  催吐者  |  癌症村  |   匿名互诫会  |  自闭症群体就业  |  土味文化  |  相亲角「人物故事」战地记者  |  网络平台up主  |  电竞人生  |  北京地铁工作者  |  曾海若「世相」国足禁纹身  |  “娘炮”之风  |  泉港事件舆情解读「Lens」大栅栏2.0  |  “时鲜”赛场 |  趟鬼市  |  MH370失联  |  地铁末班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